四 動力氣象學(二)
渦度
在兩維空間,渦度可用以上算式表示:
z = ¶v/¶x - ¶u/¶y (直角坐標系)
z = dV/dr + V/r (極坐標系)
V 是速度,r 是與中心的距離。
在極坐標系算式中,第一項與切變流(即不同位置的速度不同產生的渦)有關,第三項與圓形流(即流體繞住一個中心作以同一轉速轉動)。
渦度的守恆可從愷爾文環流原理看出。封閉的個別流體曲線環流的改變是等於速度沿曲線的環流積分:
DCa/Dt
= - ∫ldp/p
其中Ca
為渦度。
在正壓(barotropic)的流體,右面項為0,故渦度不隨時間變化,而得以守恆。
這定理可應用於大氣中,當正渦形成時,往往伴隨著負渦的形成。
在旋轉的座標中,上述算式加上一項與旋轉有關的項,產生新的效果:科氏力在氣流輻合的地方,會增加該區渦度;在氣流散開的地方,會減少該區渦度。
DCa/Dt = -2Ω DAe/Dt
以上算式適用於正壓系統;Ae 與隨緯度增加。因此當氣團由中緯向赤道集結,Ae 隨時間減少,故渦度則會增加。反之,一個氣團由赤道北移,渦度會減少。熱帶氣旋也是空氣團的一種,故它們北上後便有減弱的趨勢(不考慮環境因素)。
渦度公式用於中層(500百帕)。該層輻合和輻散甚微,絕對渦度守恆。
(z + f)/h = 常數
h 為高度;z 是相對渦度。
上式解釋高空槽脊形成的原因。在北半球,西風槽底的位置較南,f比較小,所以渦度比周圍高;相反,西風脊頂的位置較北,f比較大,所以渦度比周圍低(或負渦度)。同時,也能推斷氣流經過山脈時,由於h有改變,相對渦度也有變化,這種變化會在氣流經過山脈後重覆間斷出現,這種就是地形形成的槽(低壓)和脊(高壓)。冬季時,不少低壓在台灣以東形成,就和此有些關係。
渦度公式的扭動項能解釋龍捲風形成的原因。
大氣中不同的波
大氣中有不同波動,最重要的有四種:羅斯貝波、重力波、聲波及淺水波。
|
相位(phse)速度 |
擴散性 |
備註 |
羅斯貝波 |
u0 – (df/dy)/k |
是 |
長波槽滯留或緩慢西移/東移;短波槽快速東移 |
重力波 |
N/k |
是 |
因重力減去其他力產生的微小變化產生的波 |
聲波 |
u0 ± √(γRT) |
否 |
空氣壓縮和擴張時產生的波;不同天氣下,不同位置會聽到/聽不到特定位置發出的聲波 |
淺水波 |
√(gh) |
否 |
在海洋表面發生,可用於計算海嘯高度 |
註:
u0 = 氣體移動速度
N2 = (9.807/溫度)(氣團的溫度隨高度下降率 – 環境的溫度隨溫度下降率)
γ = cp/cv
R = 氣體常數
h = 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