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天氣系統及特徵(二)

 

趨勢方程

        趨勢方程(不詳細推導)是了解高空天氣圖中的重力位高度(geopotential height)變化的工具。其中算式右面可分為兩部分:平流項和微分厚度平流項

 

        度平流項決定高空槽的走向:短波槽中,影響路徑的因素以槽內渦度為主,傾向下游推進,亦即快速東移;長波槽中,影響路徑的因素以行星運動的度為主,長波槽傾向後退,亦即向西移動。

 

        微分厚度平流項決定槽脊強度的變化:在500帕脊,重力位高度傾向上升,意味著脊傾向增強;在500百帕槽,重力位高度傾向下降,意味著槽傾向增強。

 

奧米笳方程(又稱診斷方程)

        該方程的微分厚度平流項決定高空槽出現暖平流,導致氣流的上升運動;槽後出現冷平流,導致下運動。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非鋒性,在熱帶及副熱帶地區出現,有組織對流的低壓系統。19681989年的數據顯示,每年平均有83.7熱帶氣旋影響地球,其中平均有25.7個影響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

 

        熱帶氣旋的分類,主要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建議──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力而定。在香港,則以熱帶氣旋中心附近十分鐘平均風力,決定熱帶氣旋的分類;香港天文台把熱帶氣旋分為四類:

 

熱帶低氣壓(TD)

<= 62公里/小時(67級風)

熱帶風暴(TS)

63 87 公里/小時(89級風)

強烈熱帶風暴(STS)

88 117 公里/小時(1011級風)

颱風(T)

>= 118 公里/小時(12級風)

 

        熱帶氣旋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形成、增強、成熟和消亡。

 

        形成期:熱帶氣旋的前身為有強烈對活動的低壓區。積雨雲持續在低壓生成。熱帶氣旋通常在科氏力不太低的情況下(北緯5度以上),以及海溫較高的情況下(北緯22度以下)生成。隨著雲團西移,對流繼續增加,風開始捲入低壓中心。增強的速度可快可慢,快者,低壓可在12小時內爆發性增強以形成熱帶氣旋。

 

        加深期:熱帶氣旋變得有組織,中心氣壓下降,風速增強。旋轉的雨帶開始在氣旋外圍清晰可見,最後,風眼可能在加強後的熱帶氣旋(颱風)形成。

 

        成熟期:多數熱帶氣旋存在一段強度最高的時間,此時,氣壓亦為最低。

 

        消亡期:當熱帶氣旋登陸後,因水氣供應被切斷及地面磨擦力,便會減弱;此外,熱帶氣旋進入低海溫水域(使CISK機制失效)或強烈垂直風切變區(潛熱難以在中心位置釋文,CISK機制減弱),也會減弱。在冬天,乾空氣(如東北季候風)流入熱帶氣旋中心時,使對流減弱,熱帶氣旋同時也會減弱。當熱帶氣旋減弱時,中心風力下降,但仍可能為周圍地區帶來大雨。熱帶氣旋也可以在轉向後於中緯度失去熱帶特性,轉化為溫帶氣旋(暖心轉為冷心)。

 

        熱帶氣旋是大型和旋轉的雲雨帶,通常有幾百至至二千公里闊。典型的熱帶氣旋高度可至距海平面逾10000之處。成熟的熱帶氣旋往往伴隨風眼風眼內的空氣是下,過程中空氣會被加熱和變得乾燥,故通常沒有雲。風眼外的風眼壁,是熱帶氣旋最大風和最大雨的地方。熱帶氣旋的風眼內可以有雙中心,甚至可以有雙風眼

 

        熱帶氣旋中心的氣壓隨距離急遽變化(5-10帕/公里),導致風力很大。熱帶氣旋中心的氣壓很低,如在海上,海水會傾向被低壓向上吸,在近岸形成風暴潮。風暴潮的高度可達超過十米

 

        在近地面,空氣向熱帶氣旋中心輻合,然後在近中心處以強烈上升運動向上噴,再於高空向外逸出。

 

        在橫切面,熱帶氣旋分為三部分:眼:風力隨著與中心距離減小而下降,約有十至數十公里;:風力最大,有十至二十公里;外圍,風力隨與中心距離增加下急速下降,通常在400公里以上。

 

        在縱切面,在下層,空氣空氣流入中心;在中層,空氣一邊旋轉一邊向上升,並沒有流入或流出中心;在上層,空氣向外圍逸出。外圍雨帶和風眼壁都伴隨強上升氣流;而在其他位置,則為下氣流。

 

        熱帶氣旋的風力不一定對稱。如果副熱帶高壓西伸並接近熱帶氣旋東北熱帶氣旋東北面的風力便會比其他位置強。

 

        熱帶氣旋的渦度為正數,並在中心為最大值。它是暖心系統,空氣溫度在近中心處為最高,而此效應在熱帶氣旋高層尤為明顯。原因是中心空氣從高空下時絕熱增溫,把水氣蒸發掉。暖海水提供能量,而能量則隨著空氣流入中心而集中在中心,並按第二條件性不穩定加強氣旋。

 

        通常降雨在熱帶氣旋的風眼壁為最強,但在風眼內則不會有強降雨。

 

在熱帶氣旋外圍,科氏力對計算起重要的作用;但科氏力可在近中心處被忽略,原因是風力比較大,科氏力的影響小。

 

熱帶氣旋的形成必須使第二條件性不穩定得以實現,而這種不穩定是正反饋機制,使熱帶氣旋慣性地增強。有數條件要滿足:

 

高海水溫度(高於26度),以及熱帶氣旋位於開闊的海洋,提供潛熱使對流形成;

 

對流不穩定,使對流持續發展;

 

低中層濕度高;

 

低垂直風切變,有助暖心結構形成;

 

不太小的科氏力

 

在低層大氣某位置已形成正度。

 

熱帶氣旋形成後,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通常和西或西北移動;當引導氣流減弱時,熱帶氣旋會減慢速度;當到達高緯度時,受到高空槽影響,也會轉向東北移動。當熱帶氣旋登陸後,便會快速消散。

 

熱帶氣旋的移動由駛流及科氏力決定:

 

西向量 = -(1/f)φy

北向量 = (1/f) φx

 

Φ與駛流有關,f則與科氏力有關。

 

此外,熱帶氣旋有面積,所以整個系統會貫穿不同緯度。不同緯度為熱帶氣旋不同部分提供不同大小的科氏力。其中,旋轉性空氣流動的科氏力項差異,將帶動熱帶氣旋向北移動;空氣的內流運動,其科氏力項差異,將帶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總體來說,這兩項的影響統稱為內力,使熱帶氣旋向西北移動。但內力的強度通常遠低於外力。

 

有時,熱帶氣旋會出現奇怪路徑。有數原因:副高西伸或東退副高的增強或減弱;中緯度高空槽的加深或變淺;中緯度高空槽經過熱帶氣旋附近;以上效應的疊加

 

如有超過一個熱帶氣旋,而相互距離甚小,則導致它們互旋,稱之為原效應。原效應是日本科學家原在19211923年發現的:兩個近距離的渦度繞著重力中心互旋。藤原效應發生後,會有三個可能後果:1)大型熱帶氣旋移動甚慢,而小型熱帶氣旋移動甚快2)兩個熱帶氣旋大小相當,兩者的互旋速度相似,直至其他天氣系統使兩熱帶氣旋停止相互影響;3)其中一個較弱的熱帶氣旋最終成為較強熱帶氣旋環流的一部分。

 

熱帶氣旋經過山脈時,因勢度守恆,熱帶氣旋的移動將會出現變化(如稍為轉南以減少科氏力,從而容許相對度增加),直至離開山脈為止。另一個場景是,舊中心在熱帶氣旋經過山脈時消散,新中心在山脈的另一邊形成,這也影響熱帶氣旋的路徑。